那些年被追捧的O2O公司,你们还好么?
2014-10-14  行业资讯

  前几天,一条关于叮咚小区资金链断裂的新闻在朋友圈被疯狂转发。这家由上海知名母婴社区丫丫网创办的主打社区O2O的项目,曾经高调宣布天使融资1亿元RMB,之后我们频繁的在地铁看到他们的广告。而随之而来的用户,对其几乎差到极致的产品设计和用户门槛设置都无力吐槽;也让我们这些评论家们不禁唏嘘“这拿了一亿的产品也太烂了点……”。虽然后来叮咚小区官方澄清了所谓的“资金断裂”传闻,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个项目现在活得并不好。
 
  相对于叮咚小区的高调,这一轮从2012年开始兴起的所谓O2O概念热潮中的公司或多或少已经发展了一段时间,他们中的“佼佼者”可能已经融资N轮,估值N亿美金,并且成为各自细分领域的龙头老大,但更多的企业似乎在一波又一波的讨论中慢慢淡出了我们的视野。当然从创业成功率的角度看这也是正常的,最为痛苦得或许只有我们这些VC了。
 
  那么从整体角度出发,到底我们该如何看待O2O类公司的发展呢?我的核心观点有三个:

  1、多用“交易”的角度去看待这类公司;

  2、初期这类公司可能都是“慢”的;

  3、小范围模式走通的优先级要远远高于所谓的覆盖量;

  “交易”
 
  今天这个时点优秀的O2O类公司其实都是在做“交易”,用交易的角度看O2O公司更容易分辨什么方向在现在这个时点相对更容易发展起来;不同类别公司之间的区别都可以用诸如平台方的参与程度、职责边界、毛利水平等看上去“简单粗暴”的指标来衡量。而同时我们也容易比较出同类目下不同O2O公司的差异,比如/用户哪里来,获取成本如何?交易物/服务谁来提供,获取成本如何?交易最后实现的成本/难易度/时间长度是怎么样的?交易频率是怎么样的?交易额度是怎么样的?
 
  而所有的这些考核指标其实在每个人心中的得分都不同,那么最后选择看好谁,不看好谁也就是所谓的“眼光”和“判断”了。

  “慢”
 
  由于O2O类企业在初期需要和已有的线下行业发生比较大的“交集”,很难有项目第一天就会找到那跟“一针扎破天”的“针”,所以尝试各种可能的突破点和切入方式是各种O2O类公司在发展初期都极为常见的运营方式。当然也有项目从初始就把所有的环节都揽在自己身上,那么这类项目就必然要选择一个“小”行业作为切入,比如最近非常多的用互联网思维卖小龙虾的项目。
 
  小范围模式走通
 
  沿袭“慢”的逻辑,在初期摸索的过程中O2O类项目一般会积累用户和商户(或者平台本身就是商户的“变种”);优秀的O2O项目会在某个时点找到模式走通的“最短路径”,而所谓的走通是通过并不大的用户覆盖和商户数量,在小范围内的走通之后迅速把模式放大到更大的范围中。在初期就力图大面积用户覆盖和商户覆盖的项目往往都较难执行,比如前面提及的叮咚小区。而从交易的角度衡量就是即便你有了一定量的用户,也有了一定量的你希望在你平台上的商家,但因为匹配很难,所以交易的成功率极低,平台的价值就没有了。
 
  当然以上所有的内容都是“纸上谈兵”,对于任何一个O2O类的创业者而言,他们需要考虑的事情比我上面罗列的要多得多,这其实也是为什么今天这个时点一旦这类项目有一定的执行效果(即我前面所说的在小范围内模式跑通),VC就会蜂拥而至的重要原因。

  来源:腾讯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