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是LUCY INGHAM的文章,他从访问形式的发展展望了互联网的演变,认为为了适应不同的访问形式,未来有可能会出现多个其他访问形式难以理解的互联网。比方说,有些网站你戴上Oculus Rift才能看,有些信息只有虚拟助手才能理解。所以他认为未来的互联网会出现断裂。不过我倒认为那是统一的语义化网络的未来:内容还是一样,但表现形式多样。不过能担当统一大任的,绝对不是现在的HTML5。也许是HTML10?也许是XXMLX?
由于虚拟现实等技术的演进,根据访问方式的不同,未来的 web 会是一个截然不同的系统,甚至许多人会认为那是若干完全不同的东西。
25 年前 WWW 推出的时候,只有大学实验室以及富有且极客范的家庭里的笨重 PC 能访问它。
然后访问开始扩散,首先扩散到更多的普通计算机,接着扩散到笔记本和掌上电脑上,最后再到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现在我们的预期是,包括电视、智能手表、音乐播放器等几乎一切电子设备都将能访问 web。
互联网赋予我们的能力几乎令我们变成超人。我们可以瞬时找到几乎任何问题的答案,只需利用在线资源即可学会几乎任何技能。
在某些国家,互联网甚至已经被认为是一项人权,重要到阻止对它的访问会令人生厌。
Web的演变
现在我们所知道的互联网只是朝着它未来的目标迈出了一步而已。就像现在的它已经远远超越了第一个网页一样,在技术发展下互联网也还会继续改变和发展。
不过最有趣的是,根据访问方式的不同,互联网将会演变成若干种形式。
我们现在已经开始看到这种演变的萌芽。
CSS3 移动查询使得网站视访问设备不同也会有不同的呈现。尽管对于大多数网站来说只不过是针对智能手机的简化版,但是也有人为了适合受众而对内容进行裁剪,采用了完全不同的设计。
但这些相对于我们未来要看到的东西都不值一提。
现在,尽管我们用平板电脑或桌面计算机登录时可能会看到不同的网站,但是所接触到的信息大抵是一样的。
但是到了未来,我们会通过若干不同的手段来访问互联网,那时候可能就需要以相互几乎无法兼容的方式来展示信息。
虚拟现实与互联网的未来
尽管有些技术还有待发明,但也有一些技术似乎会扩大使用并占据主导。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虚拟现实。Oculus Rift 已接近消费者就绪,索尼之类的技术巨头也终于开始向该领域进军了。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VR 只是游戏,但是也有人努力让它在 web 上发挥作用。
对于任何怀揣《飞出个未来》场景中的完全沉浸式互联网梦想的人来说,这种前景都是非常令人兴奋的。
该领域的先导是 Janus VR 项目,一个专门针对 Oculus Rift 开发的浏览器。
Janus VR 的最基本形式是把 Web 重新解读为 3D 空间,链接就是门,而图片则是一堵虚拟墙上的图片。然而,其发明者 James McCrae 也增加了 Janus 特有的代码,让 web 设计师可以把自己开发的网站都加入进去。
通过普通计算机浏览的用户不会看到这些代码的效果,不过如果是通过 Rift 来浏览网站的话,用户就会目睹一个完全 3D 的世界,以及一些互动的元素。其他用户甚至可以在此与你会面,并通过语音和文字相互沟通。
Janus VR 还处在非常初级阶段,但潜能显而易见,对它的支持也在不断增强。不久之后它有可能成为一种共同的浏览方式,会有自己的一套标准,完全独立于传统的 web。
通过虚拟助手倾听web
而虚拟助手(苹果 Siri、Google Now 等)的预期崛起也为将来的 web 提供另一种可能的替代方案。
伦敦大学的 Chris Brauer 就认为虚拟助手(VA)有可能成为未来 web 的主要接触点。
我们可以向自己的虚拟助手提问,然后由后者自己通过 web 搜索来提供回答。
如果虚拟助手都变成了这样,那 web 设计无疑也会演变来匹配(至少部分如此)。
正如 web 设计趋势曾经紧密贴近获得高 Google 排名的最好办法一样,web 内容也会越来越多地以对虚拟助手的访问(而非对人的访问)有意义的方式展现。
考虑到我们当中仍会有部分人希望通过传统手段访问 web,这一信息有可能会最终落在自己的独立空间—即一部分只有虚拟助手可以访问的互联网,正如 VR web 只有在 VR 兼容的浏览器上才能访问一样。
互联网断裂的未来
毫无疑问,未来会出现其他的访问形式(注:比方说像黑客帝国一样,与人体神经网络连接、实现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心理信号传递的 connector 会不会出现呢?),需要 web 提供不同版本来适配,从而引起目前仅仅只是想法的技术出现新进展。
所有这一切将会导致千面互联网的出现—尽管系统只有一个,但是针对每一种访问类型的代码对于其他访问形式来说将会是不可读的。
结果我们在不同设备上访问的互联网在呈现方式上就会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区别大到会让非技术用户以为那是完全不同的几个东西。
而我们所熟知的互联网也将成为其中的一种,甚至有可能随着其他访问方式日渐流行而逐步湮没。
来源:36氪
来源:36氪